文化

当代社会需要一个怎么样的文化,才能带给人类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并让多元文化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我愿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欣赏并发掘一切有价值、有深度的东西方人文精神世界。

Tuesday, April 07, 2009

本土化与文化的根源

  我的老师写过一本批判西方现代文化的书,再加上他教导过我的、对我生命成长有所启发的内容都源自东方文化,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排斥那些对儒家、佛学不以为然的华人,特别是在当我知道他们不怎么懂得华文,也没有读过《论语》、《孟子》的英文译本,就武断的做出批评的人。后来,我一听到别人认为维护中华文化是沙文主义;或儒家文化是不该被移植到新加坡来的论调时,我总会紧绷起来。我和那些受华文教育的老一辈很容易沟通,和接受华文为第二语文的年轻一代却总保持了一段距离。但我开始领悟到,我这样子是不好的。

  今年四月开始,我转换到了一个以英文英语为媒介的工作环境。我开始想尝试去了解他们,学习用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去诠释、应对他们所理解的世界,让自己更能坦然的在那样的环境里工作。

  W的研究兴趣是东南亚华人庙宇的建筑特色。华人因为需要就地取材,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后,逐渐融汇了当地的文化,形成了一种自己独特的本土色彩。他认为本土化,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又说我们的罗惹(rojak)文化--把不同的文化掺杂一起的成果,就像是当地的混种狗,生命力特强,容易养,因为什么垃圾都可以吃,比外来的纯种狗要来得好。W还用本地食物叻沙(laksa)来说明他的理论:新加坡有自己的叻沙、槟城有那里的槟城叻沙、新山也有新山叻沙,大家各有特色,而当地人都会支持自己当地的美食,说自己的叻沙是最好吃的。W认为他最无法接受的,是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地方,为了提高自己的华文水平和文化知识,从中国引进了一些华文老师,教导当地孩子讲华语、授予中国文化,希望培养一群“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的年轻一代。

  华人庙宇膜拜的,无论是天后(马祖)、大伯公还是拿督公,他们心中的信仰始终没变,他们仍然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祈福、求平安,那是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一种希望安顿心灵的索求。那些庙外变了样的狮子或龙,还有,庙宇那多了马来、西方建筑特色的屋顶,和我们食物的口味的变异,却都是属于物质的层次。W对于精神层次的文化,只字未提。


  文化确实是可以交流,也需要交流的。海外华人常说,我们到了东南亚,以经都落地生根了。人总要保留自己文化的根,差别只是我们的根是否只是停留在物质的层次,或局限在前面一、二代人所吸收了的文化,还是我们的根确能深入到文化的源头,吸收得到那原本就属于我们的文化?

  我喜欢将人比喻为一颗树。落地生根,就表示我们注定得从这块土地开始,也很可能注定要在这里结束。我们离开后,也将化为这土地的一小部分,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人们容易停留在眼睛所看得到的东西,我的树叶长得是什么样子,我结的是什么果实,但外人看不到我的根部。根要生长的又长又深,树才会又大又壮。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讲华语运动自1979年开始,已经办了近30年了。这些年来,不断有呼声要拉高讲华语运动的台阶,要纳入文化质素,但文化内容是什么,仍是一片苍白与贫乏。

  有人说,这么多年的讲华语运动,直接受害的是方言的消失,和与之相伴的方言文化的消失。此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需要的是共通的语言,能促进彼此沟通与互相了解的语言,方言的消失,是无奈的大势所趋。各方言族群在迫切想将语言流传下去的同时,或许,更需要好好思考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中,那些是真正值得传承保留的,这样更有助于自身文化的生存。仅仅在多元文化上做文章,大家同等,文化没有了深度,就只能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肤浅。文化就只剩下用筷子吃饭,用红纸来讨个吉利了,光有形式,没有了精神。

  各个方言群的区别在哪里?不同又有什么意义?一个群体的认同,也是这个群体与另一群体的藩篱,只有确认其价值与精神,文化才能传得下去。

  韭菜芭城隍庙配合它90周年纪念举办了一个国际性的研讨会,负责人之一的徐李颖说了一句颇有意思的话:我们希望通过学术研讨会推动道教文化的发展,不要让人说我们只是会朝拜和烧香。从新加坡的宗教政策来看,我们则希望走一个比较积极健康的宗教道路。我们不主张迷信,我们拜神也好、求什么东西也好,这些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能更深入去探讨人的人文世界,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人性、提升自身的文化。

Tuesday, January 02, 2007

东西文化之差异

为来临的讲习会备稿,准备讨论人介绍自己的名字时,在中文会是:“我是某某某”,而英文则是:“My name is XXX”(电话里,“This is XXX speaking”更是显著),之中的差别,不纯是语言的差异,因为语言背后,是人的思想,思想背后,是文化。

莎士比亚曾说过,“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仍是那么的芳香”。在华人的社会里,我也听过人说“难道你把名字改称为苏东坡,你就真以为自己是苏东坡了吗?言下之意,就是苏东坡这三个字,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他的人格、他的才情。

东方的文化精神,是合。西方的文化精神,是分。

中医在治疗人是要调养整个人的身心,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华人庙宇里,可以儒释道三种神都放在同一屋檐下,但我就不只一次听过西方宗教信徒对我说:“你拜的‘神’和我拜的神不一样,所以你拜的是魔鬼”。

全球化是世界的大趋势,我们的经济已是一体化,我们的政治制度也趋于一体化,我们的文化将来面对着一体化的处境。人类的将来,是需要一个更能融合、包容的文化才会更光明呢,还是一个更分裂、分歧的文化才会让社会和谐?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回应网友的母系社会与父性社会和民主社会的思考

  1. 其实男女谁来当家并不是关键。该问的是:男尊女卑,或是两性平等的社会文化之中,人,是否都能得以安顿?人心若不能安顿,人与人之间就会有矛盾与摩擦,琢琢磨磨而产生变动。变,可以是变好、可以变得更糟。
  2. 近现代的世界史是一部由西方思想主义推进的历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产业的发达、也带来了全球经济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追逐不断淘汰不断消耗地球资源的形势,经济的巨轮被无形的手推着,停不下来了。民主与自由主义推动了政治革命,于是君王制度无实效了,殖民地政府被赶出去了,女权运动让妇女解放了。但是由平等自由等理念掀起的这波“政治”革命似乎没有就此停止,今天我们也许已经听到孩子嚷着要和父母平等,学校的学生要和老师平等了。所有的人都平等,一切价值没有高低,一切是见仁见智,大家各说各话,谁也不需听谁的,最后说不清就看谁的拳头大、谁的钱多,权力就大一些(迟早这也会成为平等的,最后拥有的原子弹也会一样多)。
  3. 美籍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历史的终结?》一书提出自由民主制度与生活方式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归结,他坚持认为所谓的“自由民主”和“市场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惟一选择。放眼世界,他的话似乎已被印证,所有共产国家与回教国家都已在或将在经济或武力的胁持下拥抱民主与市场经济了。
  4. 但这就是我们留给我们的后代的世界吗?人类是不是该回头,试着从西方近现代思想以的外其他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里吸取一些资源养分,不要将路给走绝了。
  5. 说了这许多,徒然发现其实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人文精神:东方回馈世界的宝

近年听到越来越多宗教与文化复兴事业正如火如荼的在世界各地展开着。 是社会、自然生态与国际问题越来越糟越来越严重了吗? 是人类快走到了尽头了吗?人类正在做的是文化的反思、历史的反思。

沉静了近百年的中国文化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又出现了生机。东方人从西方文化中获得了科学文明与制度文明,东方文化又能以什么可以回馈西方?我们有优良的人文精神文明,这人文精神将会是这个新世纪的希望吗?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此的信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