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当代社会需要一个怎么样的文化,才能带给人类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并让多元文化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我愿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欣赏并发掘一切有价值、有深度的东西方人文精神世界。

Tuesday, April 07, 2009

本土化与文化的根源

  我的老师写过一本批判西方现代文化的书,再加上他教导过我的、对我生命成长有所启发的内容都源自东方文化,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排斥那些对儒家、佛学不以为然的华人,特别是在当我知道他们不怎么懂得华文,也没有读过《论语》、《孟子》的英文译本,就武断的做出批评的人。后来,我一听到别人认为维护中华文化是沙文主义;或儒家文化是不该被移植到新加坡来的论调时,我总会紧绷起来。我和那些受华文教育的老一辈很容易沟通,和接受华文为第二语文的年轻一代却总保持了一段距离。但我开始领悟到,我这样子是不好的。

  今年四月开始,我转换到了一个以英文英语为媒介的工作环境。我开始想尝试去了解他们,学习用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去诠释、应对他们所理解的世界,让自己更能坦然的在那样的环境里工作。

  W的研究兴趣是东南亚华人庙宇的建筑特色。华人因为需要就地取材,在新的地方落地生根后,逐渐融汇了当地的文化,形成了一种自己独特的本土色彩。他认为本土化,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又说我们的罗惹(rojak)文化--把不同的文化掺杂一起的成果,就像是当地的混种狗,生命力特强,容易养,因为什么垃圾都可以吃,比外来的纯种狗要来得好。W还用本地食物叻沙(laksa)来说明他的理论:新加坡有自己的叻沙、槟城有那里的槟城叻沙、新山也有新山叻沙,大家各有特色,而当地人都会支持自己当地的美食,说自己的叻沙是最好吃的。W认为他最无法接受的,是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地方,为了提高自己的华文水平和文化知识,从中国引进了一些华文老师,教导当地孩子讲华语、授予中国文化,希望培养一群“比中国人更像中国人”的年轻一代。

  华人庙宇膜拜的,无论是天后(马祖)、大伯公还是拿督公,他们心中的信仰始终没变,他们仍然希望神明保佑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祈福、求平安,那是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一种希望安顿心灵的索求。那些庙外变了样的狮子或龙,还有,庙宇那多了马来、西方建筑特色的屋顶,和我们食物的口味的变异,却都是属于物质的层次。W对于精神层次的文化,只字未提。


  文化确实是可以交流,也需要交流的。海外华人常说,我们到了东南亚,以经都落地生根了。人总要保留自己文化的根,差别只是我们的根是否只是停留在物质的层次,或局限在前面一、二代人所吸收了的文化,还是我们的根确能深入到文化的源头,吸收得到那原本就属于我们的文化?

  我喜欢将人比喻为一颗树。落地生根,就表示我们注定得从这块土地开始,也很可能注定要在这里结束。我们离开后,也将化为这土地的一小部分,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人们容易停留在眼睛所看得到的东西,我的树叶长得是什么样子,我结的是什么果实,但外人看不到我的根部。根要生长的又长又深,树才会又大又壮。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